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0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537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236篇
地质学   1160篇
海洋学   13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交通桥和生产桥的支承结构大部分坐落在两侧渠坡上;运行期间的荷载(特别是水平荷载)通过桥墩和承台传到置于渠坡的桩基础上,在一定的深度范围内将产生桩、土分离及不均匀沉降,拉裂基础与渠坡结构层的结合,影响渠道的防渗效果。为了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需要掌握渠坡斜面上基桩的变形机制。作为研究环节之一,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渠坡上基桩的水平承载机制,结果表明:基桩处在渠坡上的抗变形能力要比处在水平地基上的抗变形能力弱,水平承载能力比基桩处在水平地基上的要小。  相似文献   
92.
基于间断位移场的隧道围岩承载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文培  王明洋  范鹏贤 《岩土力学》2010,31(8):2441-2447
岩体是岩石块体和分割这些块体的边界的组合体。沿边界面(结构面)的局部剪切变形使得位移场产生间断,对岩体的力学性能产生巨大的影响。采用光滑函数组合来描述滑移面上的间断,得到反映岩体沿着边界局部剪切的数学模型。利用此局部剪切模型得出了应力–滑移关系具有强化阶段时圆形坑道围岩自身承载能力的解析表达式,研究了岩体滑移面对坑道围岩自身承载能力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到,自承能力在深部坑道围岩的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力–滑移关系的强化段对围岩承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围岩压力与坑道的埋深、坑道的尺寸以及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等具有直接关系;围岩出现不稳定的动力现象(岩爆)与此岩体参数m关系极大,而岩体参数与接触面的软化程度、能量转移、耗散结构的几何尺寸以及弹性模量有关。  相似文献   
93.
柏巍  孔令伟  郭爱国  万智 《岩土力学》2010,31(Z2):164-169
为了获得红黏土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参数在横向和垂向上的定量数据及分析它们的变化规律,选取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湖南省郴州段典型横纵断面上的红黏土地层作为试验点,采用平板载荷试验、旁压试验等技术手段进行了原位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红黏土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模量在横向较小的范围内呈现较大幅度的变化,在垂向上则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与红黏土赋存厚度、地形地貌、含水率等相关;旁压试验所测得的承载力特征值和平板载荷试验测得的承载力特征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旁压模量与变形模量可以通过结构性系数联系起来,所得的结构性系数与Menard根据大量黏土试验资料对比所得到的结论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94.
利用接触摩擦单元建立了滑动摩擦隔震桥梁支座在竖向地震动作用下的有限元模型,通过算例讨论了竖向地震动对不同支座摩擦系数和不同刚度(墩径)滑动摩擦隔震桥梁地震反应的影响,初步探讨了竖向地震动的激励方向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竖向地震动对滑动摩擦隔震桥梁结构的地震反应有较大的影响,在竖向地震动较为明显地区的滑动摩擦隔震桥梁结构设计时,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95.
Effect of abutment modeling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bridge structure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butment behavior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certain bridge structures. Specifically in the case of short bridges with relatively stiff superstructures typical of highway overpasses, embankment mobilization and inelastic behavior of the soil material under high shear deformation levels dominate the response of the bridge and its column bent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ensitivity of bridge seismic response with respect to three different abutment modeling approaches. The abutment modeling approaches are based on three increasing levels of complexity that attempt to capture the critical components and modes of abutment response without the need to generate continuum models of the embankment, approach, and abutment foundations. Six existing reinforced concrete bridge structures, typical of Ordinary Bridges in California, are selected for the analysis. Nonlinear models of the bridges are developed in OpenSees. Three abutment model types of increasing complexity are developed for each bridge, denoted as roller, simplified, and spring abutments. The roller model contains only single-point constraints. The spring model contains discrete representations of backfill, bearing pad, shear key, and back wall behavior. The simplified model is a compromise between the efficient roller model and the comprehensive spring model. Modal, pushover, and nonlinear dynamic time history analyses are conducted for the six bridges using the three abutment models for each bridge. Comparisons of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major differences in mode shapes and periods, ultimate base shear strength, as well as peak displacements of the column top obtained due to dynamic excitation. The adequacy of the three abutment models used in the study to realistically represent all major resistance mechanisms and components of the abutments, including an accurate estimation of their mass, stiffness, and nonlinear hysteretic behavior, is evaluated. Recommendations for abutment modeling are made.  相似文献   
96.
水平推力桩在大位移情况下m值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港口工程桩基规范局部修订》关于m法的新解释,结合某码头2根大直径钢管嵌岩桩的试桩资料总结了m值与泥面处位移 的指数关系以及m值对桩受力特性的影响,发现规范建议的m值难以适应大位移情况下的取值要求。建议通过收集大量有关大位移情况下的试桩资料,根据m值和泥面处位移 的指数关系,统计分析出在各种土质条件下相应于某一大位移时m值的取值范围,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
刘俊龙 《岩土力学》2008,29(5):1280-1284
依据59根桩静载荷试验实测结果和桩侧相关土层的标贯试验成果,反算出砾卵石持力层中预制桩的极限桩端阻力,结合7根桩身埋设有应力计的预制桩桩端阻力的实测成果,分析了砾卵石层中的预制桩的桩端阻力、桩端荷载分担比例及端阻充分发挥所需的桩端位移。通过对121根以砾卵石为持力层的预制桩的静载试验成果与静压法施工终压力的比较,分析了砾卵石层中静压预制桩的施工终压力与极限承载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98.
周平  朱长歧  黄理兴  汪稔 《岩土力学》2005,26(3):471-475
以武昌某高层建筑群岩土工程勘察为例,采用规范查表、理论公式计算、现场载荷试验等方法,并结合物理力学指标特征对含粘性土粉砂的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昌地区含粘性土粉砂是一种有别于一般粉砂、粉土和粘性土的混合土,在工程性质上,它更接近于粘性土而非粉砂。含粘性土粉砂承载力的确定方法应以现场载荷试验和理论公式计算为主,且计算结果与载荷试验结果应具可比性。  相似文献   
99.
用双曲线法预测挤扩支盘桩的极限承载力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高笑娟  朱向荣 《岩土力学》2006,27(9):1596-1600
双曲线法能够比较好地预测P-s曲线为缓变型的桩基的极限承载力。根据7根挤扩支盘桩的实测P-s曲线,用双曲线法预测了支盘桩的极限承载力。结果表明在极限加载范围内,双曲线法同样适用于挤扩支盘桩,拟合双曲线与实测的曲线比较吻合,预测的结果对工程实际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0.
在深水码头、防浪堤等大型港口工程建设中常常会遇到构筑物下覆地基由非均质的层状土构成的情况。对于这类非均质层状地基,我国港口工程地基规范推荐采用Hansen 61公式、Hansen 69公式和Sokolovskii数值解法3种方法计算地基的极限承载能力。然而,工程实践中由这3种方法计算得出的地基极限承载力数值往往有较大的差别。考虑到规范的继承性,基于牛顿迭代法,针对3个理论计算公式编制了计算程序,根据长江口深水治理二期工程地质实测资料,运用该计算程序对该地区地基的极限承载能力进行了计算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对于非均质层状地基,在相同地质条件、相同荷载条件下Sokolovskii数值解法得到的承载力数值最大,Hansen 69公式得到的承载力数值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